自私的基因
导言
想象未来的冬眠舱,如果被人关闭电源,会威胁到舱内人的生命安全。所以需要冬眠舱更加智能来守卫内部人的生命安全。
甚至发展成一个人工智能的看护程序,但当冬眠者结束冬眠需要废除该人工智能,或者维持冬眠者生命和
维持人工智能自我意识之间只能选其一。
人类就是一个冬眠舱,基因就是宿主。
熵
一个会自发地通过加速周围环境熵增来维持自己低熵的个体,由于抗拒自身的低熵并不能维持多久,所以生命还是会死亡。
但是生命还是会将自己所有的构造信息记录在以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之上。
核心思想:基因是物种延续自己的工具
难以解释的问题
DNA序列中有遗传效应的区域只占总量的10%,
说法一:无效的DNA序列是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,不再编译的部分
支撑:生物进化越大,无效的DNA占比就越大
矛盾: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同样拥有相当比例的无效DNA片段
说法二:鸡是蛋繁衍自己的工具
人只是体内DNA为了复制自己所操纵的工具。
所以为什么DNA有那么多无效的片段?
因为它不是工具,而是使用工具的主人,生命才是工具。
就像对扳手而言,觉得人类有手能握住自己就行,不需要有腿。
支撑:大多数生物在失去生育能力之后就会死掉,为了保护后代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
都是以基因稳定复制为目的的进化结果
控制的强约束和弱约束
基因为了能让自己更好的延续,需要人有一定的自主能力,自主意识。并引导人们去繁殖。
总结
哪种说法都不能说是对是错。就像地心说和日心说,只是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而已。
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基因复制而存在的工具???
被遗忘的牙齿
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最前端都是嘴,方便吃东西,方便防御和进攻。
人类的脸比较短平化。
原因:
- 在地面比树上,要处理的信息的增多,支持直立行走的协调,脑容量需要增大,所以头是圆形
- 由于直立行走,颈椎力矩过长,不堪重负。
导致结果: - 口腔的拥挤,智齿没有生长空间
- 牙齿之间拥挤,导致细菌容易滋生
———-
直立行走
导言
最早的人类在非洲,最大的特征——直立行走。
化石中足弓的出现证明了人类直立行走,足弓可以缓震,否则百米短跑就会脑震荡。
同时,足弓的出现也使脚不适合抓握,不再灵活,不适合树上的生活。
直立行走为了解放双手?
原因一:解放双手来使用工具? ——人类直立行走比出现最原始的工具早了至少100万年。
也可以说是人类直立行走,解放了双手,才学会了使用工具。
直立行走的地理因素
原因二:地理(东非大裂谷)
东部气候干燥,森林变成了草原,导致古人类没有树爬了,只能来到地上。
需要视线超过草丛才能提前逃跑,辨认方向。
直立行走优势:
- 视线超过草丛,提前做出行动
- 比爬着走节省能源,只是爬着的大约1/4
直立行走的结果:
- 足弓出现,缓震
- 下肢变得粗壮,骨盆变大以支撑上半身的重量
- 平衡感的需要促进了大脑的进化
- 没有皮毛?长途跋涉导致热量产生过多,毛发影响散热,并进化出了汗腺,方便散热
- 头顶的毛发,避免太阳直射
关于进化:
进化来源于基因突变,99.9%对个体有害,变异的个体会侵害别的个体的生存机会,使其灭亡。
所以有记载的历史中人类几乎没有进化。为什么只有人类?
人类拥有的长跑能力为什么没迫使食草猎物也往这方向进化?
基因频率:食草动物面对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于短跑的动物,人类的威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总结:
树上时:为了采摘食物方便,古猿有了站立能力
地上时:为了身高优势,直立行走。
直立行走:额外获得了能量优势,使人们可以走得更远。形成了长跑能力。
不是用进废退:而是DNA序列中基因突变到这个方向的个体获得了生存繁衍的优势,得以在种群中壮大这个基因频率。
——
大脑进化
导言
脑袋并非越大越好,大脑只是工具,超出标准的工具就是累赘。对能力消耗极大,消耗能量占25%,体积只占3%。
猎食者大多通过听觉和嗅觉配合视觉进行捕猎,而人类的听觉和嗅觉不够灵敏。只能直立行走。
进化是一种被动的过程
大脑容量小的不能适应生活而死亡,容量大的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料,从而壮大该基因频率。
总结:
关于大脑变化,直立行走是根源,信息增加(视觉,直立行走的平衡)是压力,营养的改善是物质基础。
结果:
- 头部逐渐变圆(体积更大),肠道缩小
- 面部缩小以减轻颈椎压力
- 颈部变长且更加灵活、更加复杂,方便面部转向来接收信息
生育困境
隐患:
- 大腿压缩了女性的产道,大腿分开又会影响平衡和稳定
- 硕大的脑袋也是灾难
策略:
- 产道演化出更强劲的收缩能力
- 把胎儿头骨可塑,一开始软一点
- 在胎儿脑袋还没太大就生出来(生出来再进行发育)
基因回报率:数量和质量。男人重数量,女人重质量。
致命生物
导言
人有感情,有利他行为???
所有因基因突变而生,并能很快散布到种群中的生物性状,首先得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繁衍,
从而通过竞争在种群中扩大自己的基因频率。当然,如果一个种群中所有人都有利他基因,大家一同合作分工,
自然有利于种群的扩大和发展,但倘若有一个自私基因,必然能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料,抢占他人生存资源,
利他基因必然被自私基因所取代。 演化的表象在种群,根源在个体。
如何理解人类的利他行为
由于基因回报率的关系,在亲属关系里利他行为如母爱孝敬,有利于基因的延续。
在家庭成员外,自私的行为可能被大家所共同反对。
利他也是为了让他人对自己表示感谢,否则不会开心。一味地付出或者一味地索取,都有违基因的生物学基础。